胡适:就算人生如梦,也要努力做一个像样子的梦
今天群学书院周末声音与诸君分享的,是胡适先生1948年在北平空军司令部的讲演《人生问题》。
胡适先生说:我常想:人生意义就在我们怎样看人生。意义的大小浅深,全在我们怎样去用两手和脑部。有人说,人生不过是肥皂泡。就算是做梦吧,也要做一个热闹的,轰轰烈烈的好梦,不要做悲观的梦。既然辛辛苦苦的上台。就要好好的唱个好戏,唱个像样子的戏,不要跑龙套。
与诸君共勉。
人生问题
群学书院周末声音
文 | 胡适
来源 | 《世界日报》1948年8月13日
主播 | 蓝素电台 流年
01
今天大家要我讲人生问题,这是诸位出的题目,我来交卷。
这是很大的问题,让我先下定义,但是定义不是我的,而是思想界老前辈吴稚晖的。他说:人为万物之灵,怎么讲呢?第一,人能够用两只手做东西。第二,人的脑部比一切动物的都大,不但比哺乳动物大,并且比人的老祖宗猿猴的还要大。有这能做东西的两手和比一切动物都大的脑部,所以说人为万物之灵。
人生是什么?即是人在戏台上演戏,在唱戏。看戏有各种看法,即对人生的看法叫做人生观。但人生有什么意义呢?怎样算好戏?怎样算坏戏?
我常想:人生意义就在我们怎样看人生。意义的大小浅深,全在我们怎样去用两手和脑部。
人生很短,上寿不过百年,完全可用手脑做事的时候,不过几十年。有人说,人生是梦,是很短的梦。有人说,人生不过是肥皂泡。其实,就是最悲观的说法,也证实我上面所说人生的有没有意义,全看我们对人生的看法。
就算他是做梦吧,也要做一个热闹的,轰轰烈烈的好梦,不要做悲观的梦。既然辛辛苦苦的上台。就要好好的唱个好戏,唱个像样子的戏,不要跑龙套。
02
人生不是单独的,人是社会的动物,他能看见和想象他所看不到的东两,他有能看到上至数百万年下至子孙百代的能力。无论是过去,现在,或将来,人都逃不了人与人的关系。
比如这一杯茶,就包括多少人的供献,这些人虽然看不见,但从种茶,挑选,用自来水,自来水又包括电力等等,这有多少人的供献,这就可以看出社会的意义。我们的一举一动,也都有社会的意义,譬如我随便往地上吐口痰,经太阳晒干,风一吹起,如果我有痨病,风可以把病菌带给几个人到无数人。
我今天讲的话,诸位也许有人不注意,也许有人认为没道理,也许说胡适之胡说,是瞎说八道,也许有人因我的话而去看看书,也许竟一生受此影响。一句话,一句格言,都能影响人。
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,两千五百年前,离尼泊尔不远地方,路上有一个乞丐死了,尸首正在腐烂。这时走来一位年轻的少爷叫Gotama,后来就是释迦牟尼佛,这位少爷是生长于深宫中不知穷苦的,他一看到尸首,问这是什么?人说这是死。
他说:噢!原来死是这样子,我们都不能不死吗?这位贵族少爷就回去想这问题,后来跑到森林中去想,想了几年,出来宣传他的学说,就是所谓佛学。
这尸身腐烂一件事,就有这么大的影响。飞机在莱特兄弟做试验时,是极简单的东西,经四十年的工夫,多少人聪明才智,才发展到今天。我们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,一点行为都可以有永远不能磨灭的影响。
几年来的战争,都是由希特勒的一本《我的奋斗》闯的祸,这一本书害了多少人?反过来说,一句好话,也可以影响无数人。
我讲一个故事:民国元年,有一个英国人到我们学堂讲话,讲的内容很荒谬,但他的O字的发音,同普通人不一样,是尖声的,这也影响到我的O字发音,许多我的学生又受到我的影响。
在四十年前,有一天我到一外国人家去,出来时鞋带掉了,那外国人提醒了我,并告诉我系鞋带时,把结头底下转一弯就不会掉了,我记住了这句话,并又告诉许多人,如今这外国人是死了,但他这句话已发生不可磨灭的影响。
总而言之,从顶小的事情到顶大的像政治、经济、宗教等等,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,尽管看不见,影响还是有。
03
在孔夫子小时,有一位鲁国人说:人生有三不朽,且器立德,立功,立言。立德就是最伟大的人格,像耶稣、孔子等。立功就是对社会有供献。立言包括思想和文学,最伟大的思想和文学都是不朽的。
但我们不要把这句话看得贵族化,要看得平民化,比如皮鞋打结不散,吐痰,O的发音,都是不朽的。就是说:不但好的东西不朽,坏的东西也不朽,善不朽,恶亦不朽。
一句好话可以影响无数人,一句坏话可以害死无数人。这就给我们一个人生标准,消极的我们不要害人,要懂得自己行为。积极的要使这社会增加一点好处,总要叫人家得我一点好处。
再回来说,人生就算是做梦,也要做一个像样子的梦。
宋朝的政治家王安石有一首诗,题目是《梦》。说:“知世如梦无所求,无所求心普定寂,还似梦中随梦境,成就河沙梦功德”。不要丢掉这梦,要好好去做!即算是唱戏,也要好好去唱。
《一生的故事》
帕乌斯托夫斯基 著
非琴 译
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
《一生的故事》是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一部自传体纪实长篇小说。因为作者本着“讲真话”的原则进行创作,故《一生的故事》具有历史的真实性,是一部“一切服从事实的真正自传”。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,尤其是文艺界的状况有着重大的认识价值。作品保持了帕氏一贯的风格,叙事娓娓道来,文笔清纯而富于诗意,耐人品味。
全作分遥远的岁月、动荡不安的青年时期、一个未知时代的开始、怀着巨大希望的时期、投向南方、漫游的书六部。
康·帕乌斯托夫斯基,苏联抒情散文小说家。出身于莫斯科一个铁路员工家庭。从中学时代起他就醉心于文学,1912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。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他比较广泛地接触俄国的社会生活,参加过红军,当过记者及报社编辑。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作品。使他一举成名的是中篇小说《卡拉一布加兹海湾》(1932)。后来他还写了一系列画家、作家的传记小说和历史题材的作品,如《伊萨克·列维坦》(1937)、《塔拉斯·谢甫琴柯》(1939)、《北方故事》(1938)等。卫国战争时期他当过战地记者。他于1956年发表的《金蔷薇》是一本创作札记,其中谈了许多创作体会和经历,受到广泛欢迎。后期他致力于创作长篇自传体小说《一生的故事》(1945-1963),反映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他的经历,是作者对创作历程和道德、精神内容的思考、探索的总结。
特别鸣谢
江苏省慈善总会郑钢基金